*
当前位置:china导航网 » 站长资讯 » 资讯文章 » 站长新闻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Clubhouse:网红App究竟能火多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469次 时间:2021-02-24
Clubhouse的成功在哪儿呢?可以肯定的是,显然不是由技术力量驱动的。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看,Clubhouse现在应该还处在幼年,因而要预测其未来的走向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如果这款产品要保持持续的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导读

  1、Clubhouse的“房间”组织则突出了“熟人+兴趣”的特色。应该说,这个设计确实很体贴,但却也不算新鲜。

  2、Clubhouse的火爆,显然不是由技术力量驱动的。Clubhouse的底层技术是由声网提供的,而声网的团队来自于YY,其创始人正是YY原来的CTO赵斌。这说明了Clubhouse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

  3、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看,Clubhouse现在应该还处在幼年,因而要预测其未来的走向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如果这款产品要保持持续的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4、那些“中国版Clubhouse”的命运会怎么样?有两点是比较肯定的:一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会死掉,而且时间应该会很快;二是那些模仿Clubhouse最像的,应该会是属于死掉的那一批。

  Clubhouse初体验

  互联网的时代,总是隔几天就会冒出来几个“爆款”产品。要说最近最大的“爆款”,恐怕非Clubhouse莫属。2月1日,拥有“世界首富”、“钢铁侠”等众多头衔的埃隆·马斯克宣布要在Clubhouse上和网民“开房聊天”。消息一出,这款于去年4月上线的App就彻底被带飞了起来,几乎所有社交媒体上都在谈论Clubhouse。由于Clubhouse现在只能通过邀请码注册,一时之间甚至出现了一码难求的现象。据说,在一些电商网站上,一个Clubhouse的邀请码已经被炒到了100多美元。

  由于最近一直在埋头赶一份书稿,我很遗憾地没有第一时间关注到Clubhouse的爆红。直到除夕那天刷朋友圈,发现好多朋友都在分享同一款App的使用截图,才知道我“闭关”期间竟然出了这么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作为互联网的关注者和研究者,我当即决定也去这个App玩一下。不过,目前这款App没有安卓版,大陆的苹果App store也不能下载,几经尝试之后,只好放弃。所幸的是,春节期间有一位朋友来串门,他的手机上正好装有Clubhouse。借用他的手机,我才终于赶上大部队,体验了一把Clubhouse。

  打开App,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就是YY的语音聊天室吗?再仔细一看,差别还是有的。YY的频道主要是通过类别来组织的,用户主要通过分类来寻找感兴趣的频道,而Clubhouse的“房间”组织则突出了“熟人+兴趣”的特色。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各种“俱乐部”(Club),由此来发现自己喜欢的“房间”,也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通过看他们加入的俱乐部来顺藤摸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房间。应该说,这个设计确实很体贴,但却也不算新鲜,事实上,在豆瓣和知乎,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影子。

  我进入了一个关于宏观经济的房间,发现和YY等类似的语音直播App相比,Clubhouse的房间要“寒酸”得多。没有图像,没有各种特效,也没有打赏,甚至连最为基本的文字输入都没有,所有的交流只能用语音进行。房间里的人分为三类:在讲话的发言人,负责维持秩序、组织发言的主持人,还有我这样的听众。当然,听众如果对发言感兴趣,就可以“举手”,在征得主持人同意后加入讨论。如果不感兴趣,那么可以随时 “安静离开”(leave quietly)。我在那个房间听了一会儿,觉得发言人讲得倒是不错,但由于内容是英文的,又比较专业,大过年的实在没心思来体验这种研讨会的感觉,就退出了房间。随后,我又逛了几个房间,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质量参差不齐。本来还想再多逛几个房间,但老拿着别人的手机毕竟不好意思,只好匆匆作罢,结束了这次体验。

  Clubhouse究竟为何火爆

  坦白说,通过这短短的一段体验,我并没有搞明白Clubhouse爆火的逻辑。为了解开这个疑问,我查找了不少资料,还专门询问了几名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结合自己的使用体验,终于理出了一些头绪。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Clubhouse的火爆,显然不是由技术力量驱动的。事实上,Clubhouse的底层技术是由声网提供的,而声网的团队本来就来自于YY,其创始人正是YY原来的CTO赵斌。这解释了为什么刚接触到Clubhouse时感觉它很类似YY,同时也说明了Clubhouse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

  那么它的成功在哪儿呢?我查了不少热门的分析文章,发现对其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它通过简化交流方式,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交流环境,让交流得以尽可能地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现在的社交App很多,但大多是以文字和图片作为交流方式的,一般还会搭载很多复杂的功能。这固然增加了使用的趣味性,但与此同时也让社交偏离了自然的方式。相比之下,Clubhouse可谓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不符合自然的附加元素一并去除,仅保留了最为原始、最为直接的交流方式——语音。这样的精简努力,可以帮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交流本身,避免了由此产生的不必要成本。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化繁为简的尝试和微博把字数限制在140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它秉承“去中心化”的理念,塑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环境,让参与交流的人可以以对等的姿态进行交流。现在市场上以声音为载体的App其实并不少,但多数App都是采用中心化方式来组织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讲,大家来听。这种单向的输出在传播信息和知识时是很有效的,但它却很难达到交互的目的。当然,在一些App当中,也设计了交流的方法。例如,听众可以以文字的方式来进行反馈,或者与主播连麦进行交流,不过所有这些模式依然是一种以主播为中心的信息输出,主播和听众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等。而Clubhouse呢,设置了主持人这个角色,通过他的安排和协调,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发言,这就在理论上实现了同一房间内所有人之间的平等。

  三是它对于隐私和安全的重视。人们在使用社交App聊天时,通常都会有所顾虑,会担心自己留下的文字或图片有什么不妥之处,会不会在未来某个事件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尴尬或麻烦。对于这个问题,Clubhouse采用了类似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所有内容都是“出你之口,入我之耳”。这种设定就有效地减少了人们交流时的顾虑,让交流效率实现了很大的提高。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如上解释是怎么看的。至少在我看来,如果仅用上面这些理由来解释Clubhouse的成功是很牵强的。事实上,上面的任何一个特点,我们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产品,同时具有上面多个特征的App也不是找不到。直观点说,上面的所有功能,能不能从一个精简版的YY语音、一个精简版的腾讯会议或一个精简版的zoom来实现?我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如果真的推出了以上的这些App,它们会不会和Clubhouse一样的成功呢?恐怕很难。事实上,相比于这款App的功能特点本身,更有价值的是其使用者的总体素质和其提供的内容的高附加值。而要解释这两点的来源,除了功能之外,还必须重视如下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这个产品的“炫耀性消费”功能。经济学家凡伯伦很早就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个名词。他指出,人的竞争本能和荣誉准则会促使他们用自己的消费行为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在生产力不太发达时,这种炫耀性的消费主要表现为闲暇和浪费。但随着生产力发达后,浪费的炫耀功能就逐渐衰落了,而对生活方式(lifestyle)的追求的炫耀功能则被突出了出来。选择一个高层次的,别人不太容易拥有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展示社会地位的方式。

  在写这篇稿子时,我忽然想到了一段往事。大约是在2005年初,有朋友送了我一个gmail邮箱的邀请码,并告诉我这个邮箱现在只能凭码注册,邀请码已经炒到了150美元。我用这个邀请码注册了邮箱,但体验之下,并没有觉得它比我当时常用的邮箱有什么特别——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容量稍微大些,但在那时,我的邮件并没有现在这么多,而且邮件大多是文字,也很少有大容量附件,因此大容量其实并不能带给我实质上的体验提升。尽管如此,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我的常用邮箱换成了gmail。换完邮箱后,我给我的常用联系人分别写了邮件告诉了他们我换了邮箱。是的,没有用群发,而是一封封写的。这虽然很麻烦,但我却乐此不疲,临了还不忘加上一句:“你也换gmail吧,要的话我给你邀请码!”

  虽然当年的gmail和现在的Clubhouse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相似的。在没有开放注册的前提下,它们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一种炫耀的资本。而且,相比于当年的gmail,Clubhouse本身还附带了一种与大佬平起平坐的属性。事实上,有不少人在朋友圈浓墨重彩介绍Clubhouse如何平权,自己可以和马斯克、扎克伯格等人有平等发言机会的时候,他们的言下之意是:“我已经进入了他们的圈层”。或许,后面还有一句:“然而你们还没有”。

  第二个因素是Clubhouse目前的不受管制性。虽然Clubhouse本身有很多优质产品的特征,但不可否认,它在近期的爆火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马斯克的“带货”。

  如果我们对马斯克的言行有所观察,就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在他的眼中,对于中心化的,高度管制的体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由于这种个性,他退出了脸书这个在他看来已经中心化的社交媒体。不久之前,推特和脸书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煽动支持者冲击国会大厦为由,封杀了特朗普及其大批的支持者。马斯克对封杀行为大为不满,并抨击推特和脸书才是“一切乱象的始作俑者”。在大力反对中心化、管制性产品的同时,马斯克向自己的粉丝推荐了很多去中心化的、非管制的产品。例如,他高调推荐的社交软件Gab就是一个高度去中心化的产品,他让特斯拉高调购入的比特币也具有浓重的去中心化色彩。